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"教養大震撼"~~導讀 (01 讚美: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)

 

(圖片來源:博客來網站)

這是突然在金玉堂跟我偶遇的一本書,讀了第一章就發現這本書

顛覆很多傳統教養的觀念,很有批判性的思考。所以決定替各位

導讀一下這本書。



"小孩沒恆心、沒毅力,經不起挫折,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。

光是這個觀念就真的很令人震撼了。先看看第一章中的實驗吧!



哥倫比亞大學的杜薇克教授派四位研究生去學校。實驗第一輪,

一次只請一名小五生出來,讓他做一份IQ測驗,題目都是非語文

的頭腦體操,很簡單,學生都考得很好。每個小孩一考完,研究

員便告訴他得分,並誇他一句話。誇獎的內容分為兩組,一組是

誇獎他:不錯喔!你一定很聰明。另外一組的誇獎內容則是:不

錯喔!你一定很用心。



實驗第二輪,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要做那一種測驗。其中一種比較

難,但可以從解題的過程中學到很多。研究員告訴學生另一種測

驗則跟第一次的題目一樣簡單。那些被誇獎"用心"的學生,高達

九成選擇較難的那種測驗。而那些被誇聰明的,則大多數選擇簡

單的測驗。自以為聰明的學生較不想迎向挑戰。



怎麼會這樣?杜薇克教授在研究摘要中寫道:誇小孩聰明,等於

是告訴他,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。為了看起來聰明,就別去冒做

錯的險。



實驗第三輪,學生沒的選擇,都考同一份題目。題目很難,可想

而知,這些小五的學生都考得很差。但是被誇"用心"的那些學生

,認為自己這次一定是不夠投入,所以才考差。教授回憶道:他

們全神貫注,變換各種方法去解題。好幾位都不經提問就自己說

: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次測驗。 而那些被誇"聰明"的學生就不同了

。他們都覺得沒考好代表自己一點也不聰明。教授觀察到他們答

題的樣子,發現他們苦在心裡,一臉悽慘樣。



再進行實驗第四輪,題目和第一次一樣簡單,兩組的孩子進行一

樣的測驗,實驗的結果是被誇"用心"的學生成績有了大進步,比

第一輪進步30%左右。而被誇聰明的則是退步了20%。



杜薇克教授解釋:強調"用功努力"等於是賦予小孩一種他們可以

自己控制的變數,他們會認為成功操之在我。但是如果是強調"天

資聰明"則會讓小孩覺得成功不是操之在我,也會讓小孩在面對挫

折時無所適從。



在後續的追蹤訪談中,杜薇克教授發現,"天資是成功的關鍵"這

種認知,會讓孩子看輕努力的重要性,"我很聰明"的誇獎,可能

會讓孩子推理成"我不必那麼用功"。努力會變成一項很沒面子的

事情。



杜薇克教授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,發現不管小孩的背景為何,都

一樣禁不起被誇獎之後所面臨的挫折,而且男女都是如此。但是

功課好的女生最受不了打擊,挫折後退步的幅度也最大。



其實杜薇克教授的這個實驗有讓我想到班上的某位孩子,一開始

她也會如此,不過經過了一個學期,與她談了幾次,並利用一

些文章讓她轉念想,雖然還是會放不下,不過進步了很多。



書中提到另外一項研究是這樣子的,學生要接受兩次測驗,兩次

測驗間的空檔時間,學生可以有兩種選擇,其中一種是上一堂課

,這一堂課是學習第二次測驗所需要的解題新技巧。另外一種則

是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測驗中的成績排名。只能夠選擇一項,被誇

"聰明"的學生幾乎都選擇知道自己的成績排名,而不是利用時間

準備下一次測驗。



另一項研究,學生必須自己製作成績單,研究員告訴他們,成績

單將寄去給別校的學生看。而被研究的這些學生不會見到別校的

學生,也不會知道別校學生的姓名。結果,被誇聰明的那些孩子

當中有四成塗改自己的成績,為自己加分。被誇用心的那些孩子

則幾乎沒有塗改。



學生升上初中,班級變大,課業壓力也變重,有些在小學表現很

好的孩子會覺得很辛苦。那些以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很會唸書的

學生,這時就會想,原來自己一直都是笨的。這種小孩的成績無

法重新變好,因為成績要變好的關鍵正是加倍的努力,他卻視努

力智慧更加證明自己真的不行。這種學生在訪談中,許多都招認

:有認真考慮過要不要作弊。



在這本書的第一章還有提到另一位項"恆心與毅力"神經迴路的研

究。那位教授提到,這個神經迴路連結了前額葉皮層與負面紋狀

體,它能監管腦部的獎賞中樞,像一個開關,在獎賞沒立即出現

之際介入。這個迴路的開關一打開,就告訴大腦其他部位:再努

力一下,別停下來。多巴胺(腦部在獎勵成功時所分泌的神經傳導

物質)馬上就來了。克羅寧博士讓許多受測者的腦部接受核磁共振

掃瞄,發現有些人的這些中樞迴路很活絡,有些卻是沒什麼在運

作。



是什麼造成特別活絡的"恆心與毅力"迴路呢?



恆心與毅力迴路到底可不可以訓練出來,博士說運用白老鼠跑迷

宮做實驗。答案是"可以"。方法是在老鼠抵達終點時,故意不每

次都給獎賞。博士說:關鍵就是有時候給、有時候不給。大腦必

須學會,挫折期可以挺過去。"成長過程太常得到獎勵,就會缺少

恆心與毅力,獎勵一消失,這種人就會收手"





記得,在上星期一的週會演講中請來生命線的老師,也提到一個相

同的例子,就是白老鼠溺水的實驗。才看完第一章就發現這本書有

很多有理論根據的批判性思維,會讓自己再反思。但是,這本書所

提到的學習成就應該比較偏向課業成就,目前好像比較看不出來多

元能力的部分。


1 則留言:

  1. 有緣進到您的格子中,發現一個新世界。好棒的教學紀錄與分享!能將您的格子連結在我的網誌中

    嗎?

    回覆刪除
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