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

20200322 慈悲心、柔軟心、同理心 ~~

from清圳校長的臉書po文

 # # #

「校長,如果你要去送物資,我想跟你們一起去」一位老師說道
「哦!好啊」

那時我覺得老師心很柔軟,總是事事替學生著想,理所當然地也願意多做一點事。

事隔多月,我才知道。這位老師跟我說了一段故事:「他讀國中時,有一天在馬路旁邊等公車上學,一向很準時的客運,哪天竟然遲到;就差那五分鐘,一輛酒駕的飛羚汽車,竟然迎面撞過來,當時等車的五位女生,包含他妹妹、表妹等,一死一重傷。肇事駕駛,經過多日追查,後來找到了。但也因為駕駛罹癌不久就過世,連賠償都沒有。妹妹後來成為植物人,他身兼母職照顧妹妹到現在。」

這種刻骨銘心的經驗,造成他後來不管在教書也好、或者與人相處也好,總是保持一份敏銳心,也比較容易感同身受,願意多等待孩子一些些,多給孩子一些些。」

當老師說完後,我心裡著實一份沉重。很難想像照顧重症親人三十幾年,不但沒有怨懟,更讓他的心柔軟,轉化為對他人的愛。
我常常自我警惕,在教育工作待久了,如果只教而不學,很容易感染一份主觀與傲慢。加上職場工作很單純,「自我」在不經意中,就會展現出來。「自我」如果不去控制,就越來越「自大」,最後形成「傲慢」。傲慢通常是用自己的標準在檢視他人的生活與自由。

所以,教書一定要保持一種「慈悲心」。慈悲心比較接近「同情心」。里奇·卡爾嘉德在《大器可以晚成》一書中說到:人在各種年齡階段都還在成長,而好奇心、同情心、韌性、沉著、洞見、智慧,在時間的的淬鍊下,可以讓一個人追尋成功,自我實現。這裡的同情心是指能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難處,知道如何伸出援手,知道寬宥艱難的感受。同理心是指對他人感同身受,同情心超越同理心。因為同心情不只感同身受,更要採取行動。

因此,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,恰如其分的不溺愛、不威權。讓孩子感同身受,並且在生活中養成習慣。尤其身為家長與老師,一定要保持敏銳度,能夠洞察孩子的心理狀態,培養自己那份「不忍」,多替孩子想一想,輔以教育的專業,才會形成好的教育工作者。

多年來,總是給自己找很多麻煩,攬了許多不是學校的工作,但也因為這些事情,可以不斷提醒自己,當初踏入教育圈時初發心還在嗎?輾轉三十歲月,是否能夠更加有洞見和智慧?這條路真的是毫無止境。


後記 :

學生的媽媽突然過世了,為了不造成家人的困擾,選擇不做截肢的處理,在深夜中安然離世。而上次因為總統教育獎而去安養院拍攝的影片,竟然成為最後的身影。

連喪葬費用可能都籌不出來的家庭,以往學校會有一筆急難救助的費用可以申請,但卻因為併入了校務發展基金,經OO裁示竟然得到"校務發展基金無法支付學生的家長這樣的狀況"....

我想,應該是沒有深刻體會過困苦家庭的生活,所以才欠缺那份同理心與慈悲心吧 ! 但我卻還記得總統教育獎訪視時,那講的頭頭是道的神情,現在想起來這逢場作戲的虛假,卻是深深的令人作噁 !將近一萬元的裝飾假花盆栽與一萬元的急難申請,熟輕孰重?

併入大水庫的經費運用,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