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比馬龍效應~~

古希臘時代,有一位技藝絶倫的雕刻師,名叫比馬龍(Pygmalion)。有一天,

他的朋友送給他一支潔白如玉的象牙;比馬龍拿到這支象牙後,就開始構思如

何利用這支象牙,雕刻出滿意的作品;最後,他決定要利用這支象牙雕出一位

冰清玉潔、美如天仙的少女。



比馬龍用他那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術,精雕細琢,終於創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少

女雕像,仿如一位麗質天生的少女,比馬龍給這個少女雕像取了一個頗富詩意

的名字:葛拉蒂雅(Galatea)。許多富商巨賈都爭相出高價要購買葛拉蒂雅

少女雕像,可是比馬龍卻捨不得割愛。比馬龍非常喜歡葛拉蒂雅雕像,愛不釋

手,每當望著雕像,心中油然的產生一股難以名狀的情愫,於是,比馬龍深深

的愛上了葛拉蒂雅。比馬龍日夜祈求神將雕像變成真正的少女,和他成為終身

的伴侶。精誠所致,金石為開,神被比馬龍的癡情所感動,於是將雕像變成少

女,比馬龍和葛拉蒂雅終成眷屬,永浴愛河。



上面故事為一則神話,許多人當作故事來觀看,但在心理學卻成為廣被研究與

討論的主題:比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。所謂比馬龍效應,就是期望

的應驗;當我們對自己有所期望時,這個期望總有一天會實現,這就是所謂的

「自我應驗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;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

,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,這就是所謂的「教師期望」(Teacher

Expectations),也就是「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」。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還記得在修習教育學程的課程時學過"比馬龍效應",但進入教學現場至今卻一

直沒能夠將此效應與實際班級經營做一有效的連結。去年,在檢討自己了上一

屆的帶班之後,決定修正一下方式。多去認為孩子們可以做的到,孩子們就會

像比馬龍效應一般做得到了。



原來原班帶上來的同學大部分已經適應了我的帶班方式,也大多知道在什麼時

間應該要做什麼樣的事情,除了偶有小小的情況之外,大部分都是進入狀況的

。而新進到分組班的同學,因為要去適應新老師(我)的帶班方式,所以對於他

們自己本身的讀書方式與態度、班級事務的處理方式也都在適應當中,才不到

一個學期,許多同學的進步已經是看得見,值得感動。



有些家長也提到發現孩子們變得不同了,我建議家長,當孩子們在進步的同時

,多些鼓勵與讚美,孩子們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。



改變,已經在發生。期待孩子們也能夠像"比馬龍效應"一樣,去期待自己可以

變得很好,自己就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最新留言